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情感语录 admin 21次浏览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谢谢大家对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章目录列表: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2.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70%的抑郁症成年患者,他们的心理障碍萌生于青少年时期。而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却往往让其出现心理扭曲等不正常的现象,下面介绍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1

      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 ,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恶劣的人际关系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健康是需要进行培养的,家长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 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儿童心理不健康对其成长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健全,还需要结合以下方法进行:

      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 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 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 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2

      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二大信号——

      信号一: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经常会找学校的错,公立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某位老师的不当行为,一些熊同学故意整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原因,但人是会适应环境的,为什么其他同学在学校里面好好的,自己家的孩子这么严重?家长除了找外部原因,也要多一个心眼,想想是不是自家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网瘾

     童书妈妈是“人性本善”的拥护者,我们相信孩子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都会对自己负责,会寻找自己发展得更美好的路径。如果孩子出现放弃自己、不爱护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而以放弃状出现难以抑制的网瘾,那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管不住自己,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那仅仅是因为懒,但如果一直拖延,而且是很小的事情就能够让孩子畏惧做、拖延做,大事小事堵塞在一起——这样的情况,老师当然可以 时间请家长,家长 时间该做的不是“教育”孩子,打、骂、训斥都是无效的,要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热爱玩耍、热爱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健康必然有问题。只是,究竟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才不出门的,还是因为老不出门出现心理问题,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

      信号五:不交往

     不爱跟人交往,很多时候被理解成孩子内向,以为只是性格问题,但内向跟不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呆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都越来越少,那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

     厌恶老师跟 个厌恶学校有些类似之处,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出老师被厌恶的证据,换老师,换学校之上——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是孩子在释放他厌恶这个 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那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 都没有了,不能理性处理关系,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 ,创作一段音乐,你会看见一些非常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往往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的心理有很多的情绪需要发泄。家长不要仅仅看到孩子的行为,更应该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

      信号九:攻击他人(暴力行为)

     砸东西是对物品,攻击他人是对人,都是属于暴力行为。能够使用语言的人,不会使用拳头,呼啸的寒风吹不掉人们身上的衣服,暖融融的阳光能够脱掉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出现暴力行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原因,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症

     考试综合症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纠治,可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

     表现为睡得过多或过少。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整个 毫无好奇心,就是那么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睡觉。睡的昏昏沉沉,睡的不分白天和黑夜。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却是不睡觉,或者说,睡不着。睡眠质量不好,又会导致孩子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

     表现为出现贪食或者厌食。同样的,孩子在饮食上的表现,也是心理问题呈现的一个特征。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厌食”视为“挑食”,把孩子的“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控制不住地不爱吃饭,和控制不住的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的映射。

     以上的信号独立来看,都问题不大,都可能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但一个孩子五个信号以上集于一身的话,家长就得引起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次元壁(“代沟”的时尚说法),也不仅仅是逆反期,孩子很可能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说直白点,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会比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长警惕,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根本。学习再好只要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就等于树没有根,泉没有了源,一切都是枉然。

     他走过来,跟我说,他其实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副院长,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刚开的那个电话,就是一位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留下一张纸条,失踪了。

     我问他处理的结果如何?他说,经过一番的折腾,最终发现了这位已经出走的学生的行踪,好在没有发生 等极端的事件。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每个大学每年的极端事件是有一个比例的,而且,中国重点大学的低端事件的比例一直都不低。

     我也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一周之内发生了两起由于学业和情感而 的事件。

     后来,我们在北上广深杭州重庆等地的读书会,以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家庭营地上,都陆续地发现了大学、中学,乃至小学心理的种种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祝卓宏教授。他早年从事一线的青少年心理诊疗,后来,又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他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说到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屡次 的时候,才找到他来诊治。而他所要做的 步,是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愿意倾听孩子。

     也就是说,当发生极端的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早就已经不沟通了。而如果父母早期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后来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我们作为父母,肯定都不愿意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可是,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碍的征兆。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 郑毅教授在其著作《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中给出的 数据: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 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而且,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70%的 抑郁症患者, 年龄是在青少年时期。大多表现为烦躁、逆反、并伴有易激惹的行为,而大多数的父母通常认为这些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而非一种情感障碍,就给忽视了。

     倘若父母能够重视起来,做好干预的话,孩子再次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

     案例:从小到大,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是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

     回过头来想,我的情绪其实很早之前就出现问题了,但我没有关注,也没有家人关心。

     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在全封闭的学校里,校园霸凌真实地存在着。

     那时我也碰到了和一两个室友处不好关系的问题,当时就曾有过 的念头。

     但家长根本不知道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忙着上班,打工,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们究竟在经历什么。

     即使偶尔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成绩怎么样,读书好不好,其它的,他们没有兴趣去听。

     高中,继续读寄宿制学校。

     在我们那个小镇,高考对人很重要,所以到了高三这一年,很多家长会回来,专门陪读,但父母觉得我成绩很好,住校并不影响成绩,所以我仍然住校。

     可那时我的情绪状态一直不太健康,每天晚上我都是哭着上床睡觉的,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我也去过好多次。

     但父母并不了解这些,成绩掩盖了所有的问题,他们认为既然你的成绩仍能名列前茅,那么你就不会有其它问题。

     那时由于和父母无法沟通,我希望自己不要去他们所在的城市读大学,但由于父亲的坚持,我还是去了他们同样的城市,还读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

     休学在家的时候,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无法释怀,我不能看到自己当时的报考指导书,一看到我的情绪就会崩溃,哭得不能自己。

     由于没有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经历,所以休学在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折磨。

     在父母看来,以前非常听话,学习努力的那个女儿不见了,我身上那些好的标签都没了。过去的我在他们看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现在却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而在我的心中,我对他们有抱怨,有怨恨,我对他们同样充满了失望。

     所以我们双方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再次割腕 ,并且还离家出走过。

     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接纳这样的我,虽然,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失望的过程,但他们只能慢慢接受。

     而我在休学的时间,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自己的喜欢的书,也试着在豆瓣上记录自己所看过的书。

     我感觉陈医生的话对父亲影响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家庭成员要改变,要接纳对方,要成为自己。

     爸爸听了之后,改变挺大的。或许他意识到了,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他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是把我当成在别人面前的谈资,以此满足他的虚荣心。

     而我也知道了,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但它确实一直在影响着我。

     现在,我按时吃药,也一直在做咨询。可是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状态还是会有波动,或许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让自己慢慢地好起来。

      取悦自己小贴士

     1、把身边朋友夸奖自己的词汇都写下来并记住,当其他朋友用同样词汇夸奖你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应得的。当这个词汇是全新的时候,记录下来。

     2、身边朋友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马上给出肯定回复,安静地让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3、将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情写出来,找出这些活动中,无关工作、无关晋升,并且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然后从这些事情开始,享受恣意的时光。

     取悦自己,并不容易,如果以上都对你很难,那就看看身边那些被称为任性的人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找到取悦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任性是美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3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吗?

      学习成绩不佳/拒绝上学

     1、根据孩子的智力测试水平,孩子的学业表现低于预期水平(好脑子,坏成绩);

     2、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3、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4、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5、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6、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7、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8、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9、经常对学校有 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10、恐惧与父母分开,退缩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抑郁

     1、悲伤或者无力感,活力低;

     2、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 想法或行动;

     3、情绪易激惹;

     4、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6、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7、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或不恰当的内疚,低自尊。

      焦虑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2、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3、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4、恐惧泛化,影响到正常生活;

     5、过于忧虑被父母遗弃,过分的罪恶感。

      易怒/有破坏性行为

     1、对突然的事件 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2、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3、 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 人士;

     4、愤怒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毁坏物品或扔东西;

     5、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6、固执地拒绝家长或老师等 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关系紧张,多有敌对行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戏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规则,拒绝分享和合作;

     9、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撒谎/偷盗

     1、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2、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3、为了逃避责任、作业、家务而撒谎;

     4、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5、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遗尿/遗粪/注意力缺陷

      多动/睡眠障碍

     1、5岁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无意尿床、尿裤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3、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动过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难安静的坐着,或者说话过多;

     5、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在悲伤中醒来,伴有噩梦,梦境涉及危险场景;

     7、梦游。

      低自尊/敏感/内向

      社交恐怖/羞怯/语言障碍

     1、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2、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3、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4、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5、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触;除亲属外很少或没有亲密朋友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对接触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退缩或逃避,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读书、在房间听音乐、打游戏;

     6、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7、在表现出与他人接触的意愿之前,有保证被他人喜欢的过度需求;

     8、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9、在社交中有显著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紧张和颤抖;

     10、语言障碍:词汇量少,难以组织长句,难以表达感受;口吃;

      分离性焦虑/依恋障碍

     1、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2、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3、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4、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5、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6、过快的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选择的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7、拒绝接受照料,坚持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8、储藏食物或暴饮暴食;

     9、对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现出攻击;

     10、 繁撒谎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东西。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行为征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询,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咨询、治疗,千万别耽误孩子的最佳时机。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顺应力,这是指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处理能力。

     但孩子的心理顺应力还并不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缓解压力,

     所以有些在大人眼中看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是天大的事,无以排解。

     成年人解决问题有千万种方式,可是对于不快乐又解决无门的孩子来说,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上心理不健康的信号,父母除了要 时间带孩子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外,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父母帮孩子减轻生活和学业压力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1、确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2、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做事或说话聊天,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心理的满足;

     3、只允许孩子因为喜欢而非同学压力而选相关课程;

     4、如果你的孩子常规性地不能在12点以前睡觉,应该尽快对他的学业或兴趣班进一步的了解和适当的安排;

     5、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做他们喜欢的事得以从课业压力中解脱放松和学习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确保孩子不是仅仅为了增色简历而非个人爱好而选择课外活动;

     6、告诉孩子你爱他们本身,不是爱他们带回家的成绩。告诉他们:他们是你的命根子!你每天都爱他们,在他们以后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会有更多的人爱他们;

     7、告诉孩子不要用目前学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在 的位置。告诉他们:你比你想象的要更聪明有能力。你会在大学感觉很棒,所以好日子就要来了;

     8、带孩子出去参加爬山、露营或其它户外活动,这是减压的好方法。男孩在共同活动如车里或爬山时易于敞开心扉,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

     9、告诉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是好的经验,它使你对克服它并从中走出来更有经验和信心。所以拥抱挫折失败吧,因为它使你强大,不要害怕它;

     10、学会从朋友、父母、老师和其他 那里寻求帮助,清楚明白寻求帮助是聪明而非软弱的表现;

    儿童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

    孩子的 应当是缤纷多姿的,充满欢笑和快乐,可是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总是郁郁寡欢。

    孩子抑郁症案例一:高材生小静变“傻”了。小静,女,16岁,某重点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因“情绪低落,经常发呆”由母亲带到医院进行咨询,检查中发现小静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各系统正常。意识清晰,接触被动,对检查合作,表情呆板,愁眉苦脸,情绪低落,自述心情不愉快,自己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觉得自己很无能,有时会想到死。未发现明显的幻觉和妄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没有自知力,认为自己没病。

    小静自小聪慧,接受能力强,学习从来不用大人操心,学习成绩总是排在班上前几名,是家中最有出息的一个,从小得到祖父母的宠爱,其他表兄弟姐妹都以小静为榜样。全家人都对她寄予很大的希望,相信她一定会考上重点高中,然后考上重点 大学。

    为备战中考,家长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复习计划,希望孩子能考出好成绩,结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只去了市级重点学校。老师、家长都比较失望。新学期开学,家长希望孩子再努力学习,并以自身的经历告诉孩子,由于父母不是本科毕业,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失去了做处长的机会,强调一定要读好书,否则将来就不会有好的发展。

    小静对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很内疚,觉得对不起家人和老师。准备新学期开始吸取教训,重新开始。开学后,小静更加倍努力读书了,但每次考试总是在前20名左右,不再像以前一样名列前茅。

    逐渐孩子出现入睡困难,上课经常走神,思考问题时感到吃力,说话也少了,经常一个人发呆,对原来喜欢看的小说也不感兴趣。每晚要到一两点才能入睡,早上经常不能准时起床,几乎天天迟到。老师的批评也多了。周围的人都觉得小静变“傻”了,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反应。她曾经对母亲说自己对不起父母,自己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

    小静从小是一个较为 的学生,她身边的老师、父母、亲友、兄弟姐妹对她的过高评价,以及她所获得的成绩,并不形成对她激励的一种动力,反而成为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她的情绪找不到宣泄对象,只能独自一个人承担,最终导致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抑郁症案例二:娜娜的笑容不见了娜娜的爸爸是某公司的业务经理,妈妈是一名列车员,他们通常在家的日子很有限,因此5岁的娜娜便由外婆带着。以前的娜娜活泼开朗,很喜欢笑。每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在星期天有爸爸妈妈领着到公园玩,娜娜就很羡慕,因为她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最近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娜娜变得不爱笑了,她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整天不说话,好像一下子乖了许多,但这种“乖”总显得有点不对劲。另外,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娜娜现在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目光呆呆的,远不像班里其他孩子那么活泼。

    孩子抑郁症案例三:小丽4年不长个小丽今年12岁,身高却只有1?2米,看上去比同龄孩子矮了许多。8岁那年,父母离异后,小丽随父亲一起生活,从那以后,小丽的身高几乎就没怎么长。尽管小丽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也很 ,但性格却十分孤僻抑郁。

    父亲带小丽到了医院,医生详细检查后指出,小丽不长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快乐、心情抑郁,从而降低了生长 的分泌,属于典型的生长发育迟缓。

    孩子抑郁症案例四:炯炯不想去学校9岁半的炯炯读四年级,近段时间以来,他突然常发脾气,不做作业,不去妈妈给他报的辅导班上课,也不想去学校上课。炯炯不仅说谎,还和家人大吵。星期一早上,炯炯被妈妈送到学校门口后,他绕过妈妈不愿进学校。老师家访时,炯炯就说头痛。妈妈带着炯炯到医院检查身体却发现没有任何器质性异常,医生认为炯炯得的是“心病”,主要是学习压力太大,已经患上了儿童抑郁症。

    娜娜、小丽和炯炯都患了儿童抑郁症。抑郁症主要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不仅包含有抑郁寡欢、忧愁苦闷的负性情感,而且还有怠惰、空虚的情绪表现,但是,以往我们常误以为抑郁症只会发生在有自我意识能力和情感丰富的 身上,而忽视了儿童也可能得抑郁症。抑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害,会使孩子心理过度敏感,对外部 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还可以造成儿童身高发育不良。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有什么表现?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 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

    双相情感障碍症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双相指的就是两种情感障碍,一种是抑郁症,另一种是狂躁症,这两种都是精神疾病。

    其中狂躁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很容易紧张,易怒易暴躁、精神总是很亢奋、心境高涨,与所处环境表现的状态不一致。而抑郁症表现的就是沉默不言、不合群、总喜欢独自待在角落里,而且心境低落也与所处的环境表现不一致。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产生一种悲痛欲绝的感觉、或是身体僵硬麻木的状态。

    这两种情感障碍其实都是神经系统出现病症的现象,只是狂躁症患者的情绪是向外发射的,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是向内收敛的。狂躁症具有攻击性,所以当你发现身边的人有狂躁倾向的话,就要远离他,以免被伤害到。抑郁症没有攻击性,他们是把情绪收敛起来,变成自我的摧残和折磨。

    抑郁症的人把自己和整个 分割开来,他们不到正常的 里来,正常人也进不到他们那边去,所以要治疗抑郁症是很困难的。如果发现身边的朋友有患抑郁症的现象,一定要及时就医,用药物来控制疾病的发展扩大。

    狂躁症的发作年纪大多在15岁到20岁之间,因为这个期间的孩子心里还不成熟,如果有压力过大或者是外界的刺激,就会导致他们产生狂躁心理。

    而抑郁症的并发时间不固定,有的人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出现抑郁症,而有的人是年纪很大了才发现自己患了抑郁症。

    这两种疾病的特点都是具有反复发作性,药物不能彻底根除,只能靠稳定心态来保持疾病不发展。如果家里人有患有这种疾病的,作为亲人要时常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