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_8

    情感美文 admin 16次浏览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非常感谢大家对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文章目录列表: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2.孩子的社交被“中断”,可能出现情感障碍?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70%的抑郁症成年患者,他们的心理障碍萌生于青少年时期。而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却往往让其出现心理扭曲等不正常的现象,下面介绍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1

      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恐怖和失眠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 ,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恶劣的人际关系

     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健康是需要进行培养的,家长在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 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儿童心理不健康对其成长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心理上的健康健全,还需要结合以下方法进行:

      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 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 游戏等。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 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我们利用幼儿研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活动和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合群性发展

      活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尤其是感统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2

      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十二大信号——

      信号一:厌学

     孩子不爱上学,家长经常会找学校的错,公立学校的填鸭式教学,某位老师的不当行为,一些熊同学故意整自己的孩子……这些都是原因,但人是会适应环境的,为什么其他同学在学校里面好好的,自己家的孩子这么严重?家长除了找外部原因,也要多一个心眼,想想是不是自家孩子心理健康出了问题。

      信号二:网瘾

     童书妈妈是“人性本善”的拥护者,我们相信孩子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都会对自己负责,会寻找自己发展得更美好的路径。如果孩子出现放弃自己、不爱护自己的前途、学业、人际关系,而以放弃状出现难以抑制的网瘾,那不仅仅是孩子不听话,管不住自己,而是心理出现了问题。

      信号三:拖延

     孩子如果仅仅偶尔出现拖延,那仅仅是因为懒,但如果一直拖延,而且是很小的事情就能够让孩子畏惧做、拖延做,大事小事堵塞在一起——这样的情况,老师当然可以 时间请家长,家长 时间该做的不是“教育”孩子,打、骂、训斥都是无效的,要用科学的办法着手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了。

      信号四:不出门

     青少年天性活泼,热爱户外、热爱玩耍、热爱找各种乐子,如果长期不爱出门,做宅男宅女,那心理健康必然有问题。只是,究竟是心理健康出了问题才不出门的,还是因为老不出门出现心理问题,两者是交叉在一起的。

      信号五:不交往

     不爱跟人交往,很多时候被理解成孩子内向,以为只是性格问题,但内向跟不交往是有区别的。内向的孩子虽然不爱主动表达,但是会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发出自己对人感兴趣的信号,他们不愿意成为人群中心,但挺喜欢呆在小伙伴中间。如果一个孩子不跟人交往,甚至连好朋友都越来越少,那家长就要十分警惕了。

      信号六:厌恶老师

     厌恶老师跟 个厌恶学校有些类似之处,家长除了找老师的原因,还得找孩子的原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找出老师被厌恶的证据,换老师,换学校之上——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一直对老师没有什么意见,突然厌恶学校厌恶老师,那是孩子在释放他厌恶这个 的信号。

      信号七:早恋

     男孩女孩互相有好感,那是人之常情,心理健康的孩子能够处理好喜欢一个异性跟自己学业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学校家长对此报以宽松的态度,能够让孩子更容易处理好这个关系。但是,如果孩子认为“爱情”就是一切,没有爱情全 都没有了,不能理性处理关系,很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所致。

      信号八:砸东西

     暴力行为就是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如果此刻让孩子画一张画,拍一个视 ,创作一段音乐,你会看见一些非常惊悚的作品。很多孩子会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拼命地去摔东西、砸东西,往往一边砸一边还念念有词。这个时候,往往是孩子的心理有很多的情绪需要发泄。家长不要仅仅看到孩子的行为,更应该关注孩子内在的情绪。

      信号九:攻击他人(暴力行为)

     砸东西是对物品,攻击他人是对人,都是属于暴力行为。能够使用语言的人,不会使用拳头,呼啸的寒风吹不掉人们身上的衣服,暖融融的阳光能够脱掉衣服。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就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这样的情况下,还出现暴力行为,需要提醒家长的是,暴力行为不仅仅是性格原因,更是心理问题。

      信号十:考试综合症

     考试综合症是指患者由于心理素质差、面临考试情境产生恐惧心理,同时伴随各种不适的身心症状,导致考试失利的心理疾病。如不及时纠治,可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是人类现实生活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接受社会化学习和教育的途径。孩子从容应考是其成功的必备心理能力。

      信号十一:睡眠不规律

     表现为睡得过多或过少。很多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对整个 毫无好奇心,就是那么百无聊赖地躺在床上睡觉。睡的昏昏沉沉,睡的不分白天和黑夜。而另外一些孩子呢,却是不睡觉,或者说,睡不着。睡眠质量不好,又会导致孩子白天无精打采。睡觉,也变成了心理问题的借口,或者,寄托的方式。

      信号十二:饮食出现问题

     表现为出现贪食或者厌食。同样的,孩子在饮食上的表现,也是心理问题呈现的一个特征。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厌食”视为“挑食”,把孩子的“贪吃”视为“爱吃”,其实,控制不住地不爱吃饭,和控制不住的停不下来,都是孩子心理的映射。

     以上的信号独立来看,都问题不大,都可能是孩子青春期逆反的表现,但一个孩子五个信号以上集于一身的话,家长就得引起高度重视了,孩子不仅仅是跟家长出现了次元壁(“代沟”的时尚说法),也不仅仅是逆反期,孩子很可能在经受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心理障碍。

     说直白点,就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孩子的心理不健康,会比学习成绩不好更加可怕,更加值得家长警惕,因为这是一个人的根本。学习再好只要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就等于树没有根,泉没有了源,一切都是枉然。

     他走过来,跟我说,他其实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副院长,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刚开的那个电话,就是一位学生因为学业的压力,留下一张纸条,失踪了。

     我问他处理的结果如何?他说,经过一番的折腾,最终发现了这位已经出走的学生的行踪,好在没有发生 等极端的事件。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每个大学每年的极端事件是有一个比例的,而且,中国重点大学的低端事件的比例一直都不低。

     我也想起,在大学的时候,曾经一周之内发生了两起由于学业和情感而 的事件。

     后来,我们在北上广深杭州重庆等地的读书会,以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家庭营地上,都陆续地发现了大学、中学,乃至小学心理的种种问题。

     中科院心理所专门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的祝卓宏教授。他早年从事一线的青少年心理诊疗,后来,又专门从事研究工作。

     可以说,从实践到理论,他都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他说到一个具体的案例,就是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屡次 的时候,才找到他来诊治。而他所要做的 步,是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父母愿意倾听孩子。

     也就是说,当发生极端的心理问题的时候,父母和孩子其实早就已经不沟通了。而如果父母早期能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后来的悲剧都可以避免。

     我们作为父母,肯定都不愿意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可是,我们也要正视一个现实,就是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有心理障碍的征兆。

     根据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障碍 郑毅教授在其著作《孩子行为异常的诊疗与预防》中给出的 数据:

     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32、0%, 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大学生中,16、%-25%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中学生高达6%-15%。

     而且,国际上已经达成共识,70%的 抑郁症患者, 年龄是在青少年时期。大多表现为烦躁、逆反、并伴有易激惹的行为,而大多数的父母通常认为这些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而非一种情感障碍,就给忽视了。

     倘若父母能够重视起来,做好干预的话,孩子再次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

     案例:从小到大,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少。父母在我小学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我就是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

     回过头来想,我的情绪其实很早之前就出现问题了,但我没有关注,也没有家人关心。

     从初中就开始住校,在全封闭的学校里,校园霸凌真实地存在着。

     那时我也碰到了和一两个室友处不好关系的问题,当时就曾有过 的念头。

     但家长根本不知道学校里面发生了什么,他们忙着上班,打工,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们究竟在经历什么。

     即使偶尔打电话,问的最多的就是成绩怎么样,读书好不好,其它的,他们没有兴趣去听。

     高中,继续读寄宿制学校。

     在我们那个小镇,高考对人很重要,所以到了高三这一年,很多家长会回来,专门陪读,但父母觉得我成绩很好,住校并不影响成绩,所以我仍然住校。

     可那时我的情绪状态一直不太健康,每天晚上我都是哭着上床睡觉的,学校里有心理咨询室,我也去过好多次。

     但父母并不了解这些,成绩掩盖了所有的问题,他们认为既然你的成绩仍能名列前茅,那么你就不会有其它问题。

     那时由于和父母无法沟通,我希望自己不要去他们所在的城市读大学,但由于父亲的坚持,我还是去了他们同样的城市,还读了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专业。

     休学在家的时候,每当想到这些我都无法释怀,我不能看到自己当时的报考指导书,一看到我的情绪就会崩溃,哭得不能自己。

     由于没有共同在一起生活的经历,所以休学在家和父母住在一起,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大的折磨。

     在父母看来,以前非常听话,学习努力的那个女儿不见了,我身上那些好的标签都没了。过去的我在他们看来是无可挑剔的,但现在却让他们感到非常失望和绝望。

     而在我的心中,我对他们有抱怨,有怨恨,我对他们同样充满了失望。

     所以我们双方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在这个家中我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再次割腕 ,并且还离家出走过。

     父母花了很长时间接纳这样的我,虽然,对他们来说,是越来越失望的过程,但他们只能慢慢接受。

     而我在休学的时间,每天都会去图书馆看自己的喜欢的书,也试着在豆瓣上记录自己所看过的书。

     我感觉陈医生的话对父亲影响比较大,他告诉我们,家庭成员要改变,要接纳对方,要成为自己。

     爸爸听了之后,改变挺大的。或许他意识到了,在过去的那么多年,他爱的不是我,而是我的成绩,是把我当成在别人面前的谈资,以此满足他的虚荣心。

     而我也知道了,虽然不能把自己的所有问题都归于原生家庭,但它确实一直在影响着我。

     现在,我按时吃药,也一直在做咨询。可是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状态还是会有波动,或许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让自己慢慢地好起来。

      取悦自己小贴士

     1、把身边朋友夸奖自己的词汇都写下来并记住,当其他朋友用同样词汇夸奖你的时候,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应得的。当这个词汇是全新的时候,记录下来。

     2、身边朋友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马上给出肯定回复,安静地让自己思考一下,问问自己是否真的愿意去做这件事情。

     3、将自己想做的好玩的事情写出来,找出这些活动中,无关工作、无关晋升,并且自己独自完成的事情。然后从这些事情开始,享受恣意的时光。

     取悦自己,并不容易,如果以上都对你很难,那就看看身边那些被称为任性的人吧。也许,从他们身上你可以找到取悦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任性是美德。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3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信号有哪些吗?

      学习成绩不佳/拒绝上学

     1、根据孩子的智力测试水平,孩子的学业表现低于预期水平(好脑子,坏成绩);

     2、无法按时完成学校作业或家庭作业;

     3、沉迷游戏/网络等娱乐休闲活动而耽搁学业;

     4、学习遇到困难时,行为出格、混乱、消极;

     5、对学业、考试高度焦虑,恐惧与学业有关的失败;

     6、持续不情愿或拒绝上学;

     7、离家时或到学校时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发脾气、争论等);

     8、与上学相关的身体不适:头疼、腹痛、恶心、胃疼;

     9、经常对学校有 评价,或不断质疑上学的.必要性;

     10、恐惧与父母分开,退缩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抑郁

     1、悲伤或者无力感,活力低;

     2、心里总想着死亡问题,有 想法或行动;

     3、情绪易激惹;

     4、与家人朋友疏离,拒绝坦率地沟通,很少或没有目光接触;

     5、食欲下降,睡眠增加,注意力差且优柔寡断;

     6、对以前喜欢的活动缺乏兴趣;

     7、感到没有希望、没有价值或不恰当的内疚,低自尊。

      焦虑

     1、过分焦虑、担忧或恐惧,明显超出了年龄段应有水平;

     2、躯体化反应:疲倦、颤抖、肌肉紧张、心跳加速、呼吸紧促、头昏眼花、口干、恶心、腹泻;

     3、高度警觉:持续紧张不安,专注于困难,入睡困难,易醒;

     4、恐惧泛化,影响到正常生活;

     5、过于忧虑被父母遗弃,过分的罪恶感。

      易怒/有破坏性行为

     1、对突然的事件 繁爆发不恰当的愤怒,不顺心时,过度哭喊、咒骂、脏话;

     2、通过幼稚行为、噪音或怪相吸引注意,上课时随意说话扰乱他人;

     3、 繁打架,胁迫他人,残忍对待人或者动物,威胁要伤害父母、兄弟姐妹或 人士;

     4、愤怒的时候以同样的方式毁坏物品或扔东西;

     5、被动攻击:健忘、假装没听见、懒散、拖延;

     6、固执地拒绝家长或老师等 人士的合理要求;

     7、和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关系紧张,多有敌对行为,如嘲笑、起外号、捉弄他人等;

     8、在游戏中不遵守事先定好的规则,拒绝分享和合作;

     9、言语恐吓或身体攻击年幼弱小的同伴,如尖叫、骂人、推挤、破坏或抢夺、扔东西。

      撒谎/偷盗

     1、重复撒谎来满足个人需要,操纵他人,或者获得想要的东西;

     2、长期为了逃避不良行为的后果和惩罚而撒谎;

     3、为了逃避责任、作业、家务而撒谎;

     4、通过撒谎来在同伴中获得地位;

     5、从家里、学校、社区等处偷/拿东西;

      遗尿/遗粪/注意力缺陷

      多动/睡眠障碍

     1、5岁以上的孩子,白天或晚上仍有意无意尿床、尿裤子,或在不合适的地方大便;

     2、为避免尿床或遗粪的羞愧,或对被奚落、批评、惩罚的恐惧,试图隐藏大便或脏衣服;

     3、难以持续保持注意力,容易因外界刺激和内心想法分心;

     4、活动过度,精力充沛,不休息,很难安静的坐着,或者说话过多;

     5、难以入睡或易醒,哭闹或要求和父母一起睡;

     6、在悲伤中醒来,伴有噩梦,梦境涉及危险场景;

     7、梦游。

      低自尊/敏感/内向

      社交恐怖/羞怯/语言障碍

     1、用言语表达自我轻视的评论,把自己看成是没有吸引力、没有价值、愚蠢的、失败的、不重要的;

     2、无法接受称赞,没有办法找出或接受自己积极的特质或天赋;

     3、容易自责,过度取悦,害怕别人特别是同伴的拒绝,很难拒绝别人,害怕不被喜欢;

     4、因为害怕失败、尴尬或羞辱,拒绝冒险尝试新体验;以消极的方式行事;

     5、避免社交,避免目光接触;除亲属外很少或没有亲密朋友关系,持续一段时间对接触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退缩或逃避,过度进行社会隔离的活动,如读书、在房间听音乐、打游戏;

     6、对批评、不赞成或拒绝信号过度敏感,缺乏决断力;

     7、在表现出与他人接触的意愿之前,有保证被他人喜欢的过度需求;

     8、经常自我挫败,不喜欢和他人进行比较,感觉自己不受欢迎;

     9、在社交中有显著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大量出汗、嘴干、肌肉紧张和颤抖;

     10、语言障碍:词汇量少,难以组织长句,难以表达感受;口吃;

      分离性焦虑/依恋障碍

     1、想到会离开家伙与亲人分开时,过度的情绪悲伤或者不断抱怨,如哭闹、攻击、要求在一起、发脾气;或出现身体不适,如头疼、胃疼、恶心;

     2、持续担心对不现实的分离的恐惧,如父母会失踪,被绑架,被伤害,遭遇不幸等;

     3、离开家或与父母分开后不断抱怨,夸大悲伤,如恳求回家,要求去见父母或打电话;

     4、没有亲密对象的陪伴就不愿或拒绝睡觉,拒绝在家以外的地方睡觉;

     5、对主要照料者表现出退缩和拒绝,对所有人都保持距离;

     6、过快的对陌生人表示出友好,或不加选择的对陌生人表达感情;

     7、拒绝接受照料,坚持不需要任何人帮助;

     8、储藏食物或暴饮暴食;

     9、对兄弟姐妹、同伴、照料者表现出攻击;

     10、 繁撒谎而不懊悔,或偷一些不重要的小东西。

     如果孩子出现以上任何行为征兆,或孩子自己提出需要心理咨询,请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接受咨询、治疗,千万别耽误孩子的最佳时机。

     每个人都会有心理顺应力,这是指人在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处理能力。

     但孩子的心理顺应力还并不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转移注意力,

     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快速地消化委屈、缓解压力,

     所以有些在大人眼中看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在孩子心里却是天大的事,无以排解。

     成年人解决问题有千万种方式,可是对于不快乐又解决无门的孩子来说,往往就会走向极端。

     因此,当孩子出现以上心理不健康的信号,父母除了要 时间带孩子接受专业心理医生的治疗外,在网上流传的一个父母帮孩子减轻生活和学业压力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1、确保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

     2、每天至少花半小时坐在孩子身边一起做事或说话聊天,陪伴,将会让孩子获得心理的满足;

     3、只允许孩子因为喜欢而非同学压力而选相关课程;

     4、如果你的孩子常规性地不能在12点以前睡觉,应该尽快对他的学业或兴趣班进一步的了解和适当的安排;

     5、课外活动主要是让孩子通过做他们喜欢的事得以从课业压力中解脱放松和学习团队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确保孩子不是仅仅为了增色简历而非个人爱好而选择课外活动;

     6、告诉孩子你爱他们本身,不是爱他们带回家的成绩。告诉他们:他们是你的命根子!你每天都爱他们,在他们以后漫长的生命旅程中会有更多的人爱他们;

     7、告诉孩子不要用目前学校的标准来判断自己在 的位置。告诉他们:你比你想象的要更聪明有能力。你会在大学感觉很棒,所以好日子就要来了;

     8、带孩子出去参加爬山、露营或其它户外活动,这是减压的好方法。男孩在共同活动如车里或爬山时易于敞开心扉,睡前和餐桌上也是和孩子交流的好时机;

     9、告诉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是好的经验,它使你对克服它并从中走出来更有经验和信心。所以拥抱挫折失败吧,因为它使你强大,不要害怕它;

     10、学会从朋友、父母、老师和其他 那里寻求帮助,清楚明白寻求帮助是聪明而非软弱的表现;

    孩子的社交被“中断”,可能出现情感障碍?

    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和严重的精神疾病,它是根据躁狂、轻躁狂和抑郁的一系列症状来分类的。它是全球十大致残原因之一,在急性情感性发作和亚急性状态中发病率很高。数据显示,BD的终生患病率为2.1%,亚阈值形式可能影响会影响另外2.4%的美国人口。症状通常发生在青春期晚期或成年早期,情绪不稳定和循环性是最常见的前驱特征。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完全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变得非常偏执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家长属于过度批判型。很多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否定。不管做什么都是挑剔,父母永远是对的,你不出去找朋友玩他就会说你怎么不出去,当你出去了,他又会很多个电话打过来。回来还会说,你就知道玩。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当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否定,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就是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后孩子在心中就会形成一个我怎么都是错。

    2、环境因素。比如像社会心理因素,人在一生的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包括婚姻状况的改变,或者是丧偶,都有可能诱发双向情感障碍疾病。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自伤或伤人。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往往抑郁严重,觉得活着没有意义,看不到希望,这种悲观的情绪就会导致病人出现自伤的想法,通过自残来缓解内心的焦躁不安。这种情况严重时,患者还会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

    2、学习状态一落千丈,一看书就烦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本看不进去。这样的孩子一旦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信心往往严重受挫,情绪崩溃。

    孩子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 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双相障碍病情顽固,容易复发,家长要保持警惕,督促孩子按时服药,但也不能给孩子太多的精神压力,觉得自己是个病人。

    2、除了服用必要的药物进行治疗,家长还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跟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这样可能会好一点。平时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不焦虑,不紧张。

    3、当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慌张,正视它的存在,像对待感冒、发烧一样,去治疗它。如果身边有人出现了情绪问题,请不要把TA当成疯子、怪物,请给TA一些尊重和帮助。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 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等到可以自理的年龄,才回到父母身边,甚至有些家长不断的更换工作地点,导致孩子不得不跟着家长一起转学。

    很多情况下,孩子们好像都是一幅适应良好的样子,但是孩子的这种想法,却让家长们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社交中断。

    社交中断,对孩子来说很严重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被中断过社交,但是很多家长却没有正确地意识到,社交中断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不会维持长期关系

    因为不断的社交中断,让孩子在心中将所有的感情都划分为短暂的感情,不愿意去维持,或者不相信长期关系,对于孩子交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第二,社交观念淡薄

    因为不停地中断社交,孩子会认为社交并不重要。因为不管自己如何去付出感情,最后还是会中断。

    渐渐的,导致孩子不愿意主动去和他人交往,更愿意一个人待着,甚至在他人主动想要建立良好关系时,会表现得极其冷漠。严重的说就是孩子不愿意相信任何人,认为所有的感情都是不长久的。

    第三,融入新集体的失落感,可能会遭受校园暴力

    即使是成年人在面对全新的环境,也会有些无所适从,以至于不断地回忆以前的旧友,孩子就更是如此了。

    在融入新环境的时候,孩子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落感,但是这种失落感却很容易让新集体的朋友们感到不快。

    而很多校园暴力的施暴对象,都是这种突然转入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且不善言谈的孩子。

    第四,年纪越大越难有朋友,感到孤独

    社交中断会导致孩子逐渐地拒绝社交,而这种对社交的拒绝,会随着孩子的年纪越大而越来越严重,以致于孩子在也没有交心的朋友,一直都是孤单一人。

    孩子的社交,从幼儿园时期就该维护

    社交中断对于孩子的未来有着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着孩子未来的交际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本身的性格养成。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的社交就不应该被中断,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1,现在学校都有划分,社交是延续性的

    现在大多的学校都是划分了区域的,很大的情况下,都是幼儿园同学又变成小学同学,接着变成中学同学,这就是社交的延续性。

    所以在幼儿园时期中断孩子的社交,很容易导致孩子在之后的学校中,也交不到交心的朋友。因为班上同学都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好友,只有孩子是例外,这会让他感觉到被排除在外,不仅会对交朋友产生抗拒心理,甚至可能会对学校产生抗拒。

    2,幼儿园时期是孩子的 次社交

    次的经历会让人记忆犹深,不管是什么样的 次。所以孩子的 次社交,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这个社交被中断,很可能导致孩子在之后的社交中畏首畏尾,而且幼儿园时期的社交,可以说得上是孩子 次的主动社交,在这种时期遇到滑铁卢的话,孩子未来对于社交的理解也会出现偏差。

    3,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幼儿园到小学时期,是孩子健全性格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孩子学习到的社交知识,对于家长以后培养孩子的社交意识,有着很大的基础作用。在这个时期中断社交,后续的教育家长会感到十分的吃力。

    孩子的社交,家长该怎样去?微调??

    孩子的社交不该被中断,但不意味着父母完全不介入孩子的社交。只是这种介入,只能是微调,不能对孩子的社交加以控制。

    一,避免无用的社交

    家长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避免无用的社交,某些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的社交,也不要想着面子上要过得去,而强行社交了。

    二,带着底线的社交

    社交是互相成为朋友、互相帮助、互相理解的,而不是一味地忍让对方。所以社交需要自己的底线,不管如何去交往,都要保持自己的底线。不要因为自己的面子问题,给孩子带来不良朋友。

    三,给孩子社交自由

    家长希望孩子不要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走上歪路,但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一味地把孩子放在自己的保护下,还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所以家长要适当地给予孩子社交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去交朋友,自己去了解他人,这样孩子才可以正确地理解社交的意义,自己选择正确的朋友,也能让孩子提前学会如何分辨好人坏人,如何去和别人沟通交流。

    四, 教育

    正确的社交需要包含的东西很多, 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 教育,才能让孩子在社交中避免出现错误。

    有些家长不是觉得 教育不重要,就是觉得 教育难以启齿。但是这是孩子的人际交往中必须了解和学会的知识,除了避免孩子在社交中犯错误,也是为了孩子可以在正常社交中保护自己。

    孩子的持续社交很重要

    良好的社交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成年人也需要朋友一样,人类都是群居动物。除了爱好孤单的人以外,每一个人都需要有朋友的陪伴。

    父母不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即使父母可以时刻地陪在孩子身边,但是朋友给孩子带来的感觉又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知心好友的出现,但是孩子的社交中断不被家长所重视,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交友状况。

    有些时候,家长总是想着孩子还小,即使分开也不会记得曾经的朋友,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的。

    也许孩子在分开之后确实是会忘记曾经的朋友,但是交朋友的感觉却是不会忘记的,不断地中断孩子交朋友的感觉,会让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付出自己的真心。

    更加可怕的是,不断中断孩子的社交,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都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社交恐惧症。

    不愿意交朋友还算是比较轻微的,更加严重的情况,孩子拒绝和所有人沟通,封闭自己的内心,明明心中是孤独的,但是不得不选择独身一人,在这种孤独下成长,孩子还可能出现情感障碍,成为人生的伤口。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孩子心理不健康的5个信号_8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