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束缚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原因

    情感美文 admin 87次浏览

    1956年,英国心理学家Gregory Bateson (葛雷格里-贝特森),在研究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理论中提出了双重束缚的概念。

    他举了一个例子。

    一个因为精神分裂症住院的年轻人刚刚康复,他的母亲来看他。

    当他把手臂放在母亲身上时,母亲的身体僵硬起来,他只好把手撤回。

    但是,当他撤回手,母亲问他:“你不爱我了吗?”

    听了母亲的话,病人的脸红了。

    母亲说:“亲爱的,你不要这么容易感到窘迫不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段交流之后,病人马上变得烦躁不安,会见结束后,他攻击了一位医生助手。

    医生只好把他关到隔离室,对自己的助手感叹道:“他不得精神病,谁得精神病呢?”

    上述例子中,这位母亲同时传递了两种信息。

    当病人手臂放在母亲身上,想表达亲近时,母亲的身体是僵硬的,他感受到了母亲的拒绝。

    当他将手撤回时,母亲又通过“你不爱我了吗”进行质问,病人感受到了母亲对他撤回手的愤怒和不满。

    母亲的两种冲突性信息,将病人置于双重束缚的两难境地,让病人不知所措,处在窘迫和混乱的情绪之中。

    病人最终还是出院了,出院后,他在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取名“别动”。

    他喜欢对着狗狗说:“别动,过来;过来,别动。”一个月后,狗狗疯了。

    后面这个故事是我加的,双重束缚之下,不仅人受不了,狗也受不了啊。

    双重束缚的本质是,拥有权威地位的人(比如父母),对当事人表达了A指令,同时用其他方式表达了B指令。但A和B是冲突的,违背任何一个,当事人都将受到惩罚。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无所适从。

    这种沟通?式包含以下几个特点:

    01

    矛盾性

    同时存在两个或多个信息指令之间的相互否定。

    02

    强制性

    做不好有惩罚。

    03

    不平等性

    交流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信息的接受者处于劣势地位,如家庭中的小孩子、公司下属等。

    04

    不可逃避性

    交流双方常常处于互相羁绊的人际关系中,不平等的地位让接受者在困惑中无法逃脱 。

    05

    长期性

    这种矛盾而含混不清的情况长期存在,形成威胁性或紧张性的环境因素,致使个体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

    双重束缚构建了一个沟通陷阱,即“无论一个人怎么做, 他都有错。”

    当事人长时间处于由无所适从和必然的失败而带来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中,产生混乱、焦虑、惊慌、愤怒、羞耻感、绝望感等负面情绪, 最终积累为精神病性的症状。

    双重束缚不仅在家庭里出现,在其他场合也经常见到。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跟你说“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然后他又说“你把学校当成你家啊,想干嘛就干嘛。”

    公司里,老板跟你说“别担心,有什么想不通的直接来找我汇报。”开会时,他又说“公司里有些人,不要动不动就来找我,有事先自己琢磨一下。”

    学校和单位对你的约束力较小,约束时间也比较短,大不了你还可以退学换公司嘛,所以他们对你的影响较小。

    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家庭。

    双重束缚对一个人心理上最大的破坏,是导致“对自我的挫折感”,因为你试图在一个不可能的困境中找答案。

    长此以往,你渐渐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无法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你在顺应对方的要求中不断失去自我,失去和感受之间的链接。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不能做自己”。

    一个人的自我极为重要,这是人的生命之本,也是一切创造力和热情的来源。

    但我们的社会好像总是在打压和破坏它。

    任何事情,如果管制太多,你就会觉得:好像在哪儿待着都不对,都不被允许。

    如果一个人既不能左,也不能右,你就会否认自己的存在,“根本没有我”。那怎么办呢?你只能分裂,分裂总好过没有。

    我们自然会产生疑惑:父母和其他权威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父母等权威否定、挑剔和批评人,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这种人,他们也不能接受自己待在任何一个位置上。

    他们对你的各种看不惯,其实是他们对自己看不惯的外在投射。

    但你要问他们,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怎么样?他们也回答不出来。

    他们心里面也有很多恐惧,无法安顿自身。他们好像在一个不断被人追赶的位置上,停下来就会死。

    他们被心中隐藏的危险追击,无法反击,无法停止。为了减轻莫名的紧张感,他们开始不断责备孩子或下属。

    成为死神,总好过被死神杀死。

    双重束缚的对立面是自由,你既可以选择左,也可以选择右,你可以同时拥有左右。

    在哪儿待着都不对的对立面,则是安住当下。

    怎么才能拥有自由和当下,逃脱双重束缚呢?

    前面半句我回答不了,我自己也没有得到我想要的自由,还经常沉溺于对过去和未来的幻想。

    我就来说说怎么避免双重束缚,如果不能走向鲜花盛开的远方,至少可以离开散发恶臭的垃圾。

    1、你得知道身在局中

    知道是改变的开始。没有能力觉察,那将深陷混沌。摆脱双重束缚的第一步是知道你正在遭遇什么。

    这里的“知道”还意味着承担。如果你已经在双重束缚这个棋盘里了,你得承认你是棋盘里的棋子,而不是和对方公平对弈的棋手。

    2、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回事

    双重束缚里有一个隐含的条件,你面前只有两个选项。实际上,任何事你都有三个以上的选择,包括拒绝、接受和忽略。

    这里的关键,是你要看到所谓的两个选项,是别人给你制定的游戏规则。有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这不代表你要把别人的话当圣旨一样执行到100%。

    你可以摸鱼,可以得过且过,可以躺平。还可以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安迪,用省下来的时间给自己挖一条通往自由的地道。

    不要太把别人的话当一回事,给自己的自我留出空间。

    3、区分想象的威胁和真实的威胁

    同样是来自父母的禁令,对一个孩子的束缚和对一个成人的束缚是不一样的。

    人是会成长的,强势的一方也可能衰落,双方的实际力量不断在发生变化。

    但有些人会把童年的真实威胁,留存在记忆里,长大以后即使这个威胁已经不存在了,还是自己吓自己。

    这种想象中的威胁是一个人走不出双重束缚的重要原因。就像一只从小被拴住的大象,长大后,腿上的绳子早已腐烂脱落,它仍然走不出那个角落,在它心里,有一只无形的绳子拴住了它。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是他们的情感养料。为了得到爱,孩子宁愿把自己束缚在双重困境里。

    制造双重束缚的父母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爱的方式,让人窒息。他们自己也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孩子。

    如果选什么都是错,那就选自己喜欢的。就像文章一开始那个例子,如果孩子想去抱妈妈,那就去抱。在那一刻,孩子至少表达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通过肯定自己,斩断了双重束缚向下传播的链条。

    愿我们都能活在自由的当下。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双重束缚是导致精神病的主要原因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