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

    情感心理 admin 75次浏览

    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文章目录列表:

    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

    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0 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4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及神经症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及情绪障碍

      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情况

      CCMD-3 分类

      0 器质性精神障碍[F00-F09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00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F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00.1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前期型[F00.0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老年前期型]

      00.2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型[F00.1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老年型]

      00.3 阿尔茨海默病,非典型或混合型[F00.2阿尔茨海默病痴呆,非典型或混合型]

      00.9 其它或待分类的阿尔茨海默病[P00.9待分类阿尔茨海默病痴呆]

      01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血管性痴呆]

      01.1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0急性血管性痴呆]

      01.2 皮层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1多发梗塞(脑皮层为主)血管性痴呆]

      01.3 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61.2脑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01.4 皮层和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3皮层和皮层下血管性痴呆]

      01.9 其它或待分类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F01.8其它或F01.9待分类血管性痴呆]

      02 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1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F02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11 匹克(Pick)病所致精神障碍[F02.0匹克病痴呆]

      02.12 亨廷顿(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2 亨廷顿病痴呆]

      02.13 巴金森 (Parkins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3巴金森病痴呆]

      02.1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肝豆状核变性痴呆]

      02.2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21 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22 克—雅(Creutzfeldt-Jacob)病所致精神障碍[F02.1克一雅病痴呆]

      02.23 脑炎后综合征[F07.1]

      02.3 脱髓鞘脑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31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和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32 多发性硬化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4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F07]

      02.41 脑震荡后综合征[F07.2]

      02.42 脑挫裂伤后综合征 [F07.8其它器质性人格和行为障碍]

      02.5 脑瘤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6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2.9 以上未分类的其它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1 躯体感染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所致精神障碍[F02.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性痴呆]

      03.2 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3 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4 营养代谢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5 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51 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6 染色体异常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7 物理因素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9 以上未分类的其它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F02.8在它处分类的其它疾病所致痴呆]

      03.91 围生期精神障碍[F53.0其它待分类的与围生期相关的轻度精神和行为障碍]

      09 其它或待分类器质性精神障碍[F06.8其它,或F06.9 待分类的其它脑损害、功能紊

      乱、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F09待分类器质性痴呆]

      器质性精神障碍第 5位编码表示:

      0X.XX1器质性智能损害(痴呆)[F00 痴呆]

      0X.XX2器质性遗忘[F02.8非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器质性遗忘综合征]

      0X.XX3器质性人格改变、习惯与冲动改变、性心理改变[F07]

      0X.XX4器质性意识障碍(如谵妄)[F05非酒精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谵妄]

      0X.XX5器质性精神病性症状

      [F06.0器质性幻觉障碍,F06.2器质性妄想症或精神分裂样障碍]

      0X.XX6器质性情感障碍[F06.3]

      0X.XX7器质性癔症样综合征[F06.5器质性解离障碍]

      0X.XX8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F06.8其它器质性精神障碍]

      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或F55 非成瘾药物滥用]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0—F19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1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F10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2 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1阿片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3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F12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4 镇静催眠药或抗焦虑药所致精神障碍[F13镇静催眠药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5 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F14可卡因或F15 其它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6 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F16致幻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7 烟草所致精神障碍[F17烟草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8 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F8挥发性溶剂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9 多种药物、其它,或未确认的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行为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 4位编码表示:

      10.X1 急性中毒[F1X.0]

      10.X2 有害使用[F1x.1]

      10.X3 成瘾综合征(依赖综合征)[Fx.2依赖综合征]

      10.X4 戒断综合征[Fx.3]

      10.X5 精神病性障碍[F1x.5]

      10.X6 遗忘综合征[F1x.6]

      10.X7 智能损害(痴呆)[F1x.73痴呆]

      10.X8 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障碍[Fx.7残留性或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10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第 5位编码表示:

      10.XX1意识障碍(如谵妄、昏迷)[Fx.03急性中毒并谵妄;F1x.05 急性中毒并昏迷]

      10.XX2幻觉症[F1x.52幻觉为主]

      10.XX3妄想症[F1x.51妄想为主]

      10.XX4抑郁综合征[F1x.54抑郁为主]

      10.XX5躁狂综合征[F1x.55躁狂为主]

      10.XX6病理性中毒[F1x.07]

      10.XX7病理性重现(闪回)[F1X.70]

      11 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11.1 非成瘾药物所致精神障碍[F55非成瘾药物滥用]

      11.2 一氧化碳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3 有机化合物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4 重金属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5 食物所致精神障碍[F59待分类的生理障碍和躯体因素相关的行为综合征]

      11.9 其它或待分类的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F55.8其它,或F55.9待分类的非成瘾物质滥用]

      2 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和其它精神病性障碍

      [F20—F29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性障碍]

      20分裂症(精神分裂症)[F20 精神分裂症]

      20.1偏执型分裂症[F20.0]

      20.2青春型(瓦解型)分裂症[F20.1]

      20.3紧张型分裂症[F20.2]

      20.4单纯型分裂症[F20.6]

      20.5未定型分裂症[F20.3]

      20.9其它型或待分类的分裂症[F20.8; F20.9]

      20.92 晚发性分裂症等。

      分裂症的第 4位编码表示:

      20.X1 分裂症后抑郁[F20.4]

      20.X2 分裂症缓解期[F20.X5 分裂症缓解型]

      20.X3 分裂症残留期[F20.X4 分裂症残留型]

      20.X4 分裂症衰退期[F20.X8 分裂症衰退型]

      21 偏执性精神障碍[F22妄想型精神障碍]

      22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F23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2.0 分裂样精神病[F23.2]

      22.1 旅途性精神病[F23.9待分类的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2.2 妄想阵发(急性妄想发作)[F23.3]

      22.9 其它或待分类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F23.8其它;或F23.9 待分类的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23 感应性精神病[F24]

      24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F25]

      24.1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F25.0]

      24.2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F25.1]

      24.3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混合型[F25.2]

      2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8; F29]

      29.1 周期性精神病[F28其它非器质性精神障碍]

      3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F30-F39]

      30 躁狂发作[F30]

      30.1 轻躁狂[F30.0]

      30.2 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1]

      30.3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2]

      30.4 复发性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1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轻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2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43 复发性躁狂,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0.8其它躁狂发作]

      30.9 其它或待分类的躁狂[F30.8; F30.9]

      31 双相情感障碍[F31]

      31.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F31.0]

      31.2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1.1]

      31.3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F31.2]

      31.4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抑郁[F31.3]

      31.5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1.4]

      31.6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1.5]

      31.7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F31.6]

      31.9 其它或待分类的双相情感障碍[F31.8; F31.9]

      31.91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快速循环发作[F31.8]

      32 抑郁发作[F32]

      32.1 轻抑郁[F32.0]

      32.2 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2.1]

      32.3 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F32.2]

      32.4 复发性抑郁[F33]

      32.41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轻抑郁[F33.0]

      32.42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33.2]

      32.43 复发性抑郁,目前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33.3]

      32.9 其它或待分类的抑郁[F32.8; F32.9]

      33 持续性情感障碍[F34]

      33.1 环性情感障碍[F34.0]

      33.2 恶劣心境[F34.1]

      3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持续性情感性精神障碍[F33.8; F33.9]

      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情感性精神障碍[F39]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第 5位编码表示:

      3X.XX1意识障碍(如谵妄)[F39]

      3X.XX2伴躯体症状[F3X.XX]

      3X.XX3慢性[F3X.XX]

      3X.XX4缓解期[F3X.XX]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F44解离(转换)障碍,F43,F40-49]

      40 癔症[F44解离(转换)障碍]

      40.1 癔症性精神障碍[F44.9待分类的解离(转换)障碍]

      40.11 癔症性遗忘[F44.0]

      40.12 癔症性漫游[F44.1]

      40.1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F44.81多种人格障碍]

      40.14 癔症性精神病 [F28其它非器质性精神病性障碍]

      40.141癔症性附体障碍[F44.3癔症性出神和附体障碍]

      40.142癔症性木僵[F44.2解离性木僵]

      40.2 癔症性躯体障碍[F44.4解离(转换)运动障碍]

      40.21 癔症性运动障碍[F44.4解离(转换)运动障碍]

      40.22 癔症性抽搐发作[F44.5解离(转换)抽搐发作]

      40.23 癔症性感觉障碍[F44.6癔症性感觉麻木和感觉丧失]

      40.3 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F44.7混合性解离(转换)障碍]

      40.9 其它或待分类癔症 [F44.8 其它或 F44.9待分类解离(转换)性障碍]

      40.91 Ganser综合征 [F44.80 Ganser综合征]

      40.92 见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短暂的癔症性障碍

      [F44.82 见于童年和青少年的短暂的解离(转换)性障碍]

      41 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F43]

      41.1 急性应激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

      41.2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F23.91待分类的急性应激性短暂精神病]

      41.3 创伤后应激障碍 [F43.1]

      41.4 适应障碍 [F43.2]

      适应障碍 症状用第 5位编码表示:

      41.41 短期抑郁反应[F43.20短暂抑郁反应]

      41.42 中期抑郁反应[F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43 长期抑郁反应[F43.21]

      41.44 其它恶劣心境为主的适应障碍

      [F43.23以其它恶劣心境为主]

      41.45 混合性焦虑抑郁反应[F43.22]

      41.46 品行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F43.24品行障碍为主]

      41.47 心境和品行混合性障碍为主的适应障碍[F43.25 心境和品行的混合性障碍为主]

      41.49 其它或待分类的严重应激障碍

      [F43.8其它或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 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1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2 巫术所致精神障碍[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3 恐缩症(Koro)[F43.9待分类的严重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

      41.59 其它或待分类的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F44.8,F44.9]

      42 神经症[F40-49]

      42.1 恐惧症(恐怖症)[F40恐惧焦虑障碍]

      42.11 场所恐惧[F40.0]

      42.12 社交恐惧[F40.1]

      42.13 特定的恐惧[F40.2特定的(单项)恐惧障碍]

      42.2 焦虑症[F41其它焦虑症]

      42.21 惊恐障碍[F41.0]

      42.22 广泛性焦虑[F41.1]

      42.3 强迫症[F42强迫性障碍]

      42.4 躯体形式障碍[F45]

      42.41 躯体化障碍[F45.0]

      42.42 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F45.1]

      42.43 疑病症[F45.2疑病障碍]

      42.44 躯体形式植物神经紊乱[F45.3]

      被病人视为症状起源的器官或系统用第 5位编码表示:

      42.441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F45.30]

      42.442高位胃肠道功能紊乱[F46.31]

      42.443低位胃肠道功能紊乱[F45.32]

      42.444呼吸系统功能紊乱[F45.33]

      42.445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F45.34]

      42.45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F45.4]

      42.49 其它或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F45.8其它或F45.9待分类躯体形式障碍]

      42.5 神经衰弱[F48.0]

      42.9 其它或待分类的神经症或躯体形式障碍

      [F45.8其它躯体形式障碍;F48其它神经症性障碍]

      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F50-F59伴有生理紊乱和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50 进食障碍[F50]

      50.1 神经性厌食[F50.0]

      50.2 神经性贪食[F50.2]

      50.3 神经性呕吐[F50.5]

      50.9 其它或待分类非器质性进食障碍[F50.8其它,或F50.9待分类非器质性进食障碍]

      51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

      51.1 失眠症[F51.0非器质性失眠症]

      51.2 嗜睡症[F51.1非器质性嗜睡症]

      51.3 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F51.2非器质性睡眠一觉醒节律障碍]

      51.4 睡行症[F51.3]

      51.5 夜惊[F51.4]

      51.6 梦魇 [F51.5]

      51.9 其它或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F51.8其它,或F51.9待分类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52 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F52]

      52.1 性欲减退[F52.0]

      52.2 阳痿[F52.2非器质性生殖器反应不良]

      52.3 冷阴[F52.2非器质性生殖器反应不良]

      52.4 性乐 障碍[F52.3]

      52.5 早泄[F52.4]

      52.6 痉挛[F52.5非器质性 痉挛]

      52.7 疼痛[F52.6非器质性 疼痛]

      52.9 其它或待分类性功能障碍[F52.8其它,或F52.9待分类性功能障碍]

      6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F60-F69 人格和行为障碍]

      60 人格障碍[F60特定的人格障碍]

      60.1 偏执性人格障碍[F60.0]

      60.2 分裂性人格障碍[F60.1]

      60.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F60.2]

      60.4 冲动性人格障碍(攻击性人格障碍)[F60.30]

      60.5 表演性(癔症性)人格障碍[F60.4]

      60.6 强迫性人格障碍[F60.5]

      60.7 焦虑性人格障碍[F60.6]

      60.8 依赖性人格障碍[ F60.7]

      60.9 其它或待分类的人格障碍[F60.8,F60.9]

      61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F63]

      61.1 病理性 [F63.0]

      61.2 病理性纵火[F63.1]

      61.3 病理性偷窃[F63.2]

      61.4 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F63.3]

      61.9 其它或未特定的习惯和冲动障碍[F63.8,F63.9]

      62 性心理障碍(性变态)

      [F64性身份障碍,F65性偏好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62.1 性身份障碍[F64]

      62.11 易性症[F64.0 改变症]

      62.2 性偏好障碍[F65]

      62.21 恋物症[F65.0]

      62.211异装症[F65.1恋物性异装症]

      62.22 露阴症[F65.2]

      62.23 窥阴症[F65.3]

      62.24 摩擦症[F65.8其它性偏好障碍]

      62.25 性施虐与性受虐症[F65.5]

      62.26 混合型性偏好障碍[F65.6性偏好多相障碍]

      62.3 性指向障碍[F66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62.31 同性恋[F66.X1]

      62.32 [F66.X2]

      62.39 其它或待分类的性指向障碍

      [F66.8其它或 F66.9待分类的与性发育和性指向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F70-F79;F80—F89]

      70 精神发育迟滞[F70-F79]

      70.1 轻度精神发育迟滞[F70]

      70.2 中度精神发育迟滞[F71]

      70.3 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2]

      70.4 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F73]

      70.9 其它或待分类的精神发育迟滞[F79]

      第 4位编码用来指明相关行为障碍的程度

      70.X1 无或轻微的行为障碍。

      70.X2 显著的行为障碍,需要加以关注或治疗。

      70.X9 其它或待分类的行为障碍。

      71 言语发育障碍[F80言语和语言技能特定性发育障碍]

      71.1 特定性言语构音障碍[F80.0]

      71.2 表达性语言障碍[F80.1]

      71.3 感受性语言障碍[F80.2]

      71.4 伴发癫痫的获得性失语(Landau-Kleffner综合征)[F80.3]

      71.9 其它或待分类的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F80.8,F80.9]

      72 特定性学校技能发育障碍[F81]

      72.1 特定性阅读障碍[F81.0]

      72.2 特定性拼写障碍[F81.1]

      72.3 特定性计算技能障碍[F81.2]

      72.4 混合性学习技能障碍[F81.3]

      72.9 其它或待分类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F81.8,F81.9,和 F83混合性学校技能障碍]

      73 特定性运动技能发育障碍[F82]

      74 混合性特定性发育障碍[F83]

      75 广泛性发育障碍[F84]

      75.1 儿童孤独症[F84.0]

      75.2 不典型孤独症[F84.1]

      75.3 Rett综合征[F84.2]

      75.4 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Heller综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精神障碍]

      75.5 Asperger综合征[F84.5]

      75.9 其它或待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F84.9]

      8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F90—F98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

      80 多动障碍[F90]

      80.1 多动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F90.0]

      80.2 多动症合并品行障碍[F90.1]

      80.9 其它或待分类的多动障碍[F90.8, F90.9]

      81 品行障碍[F91]

      81.1 反社会性品行障碍[F91.0局限于家庭内的品行障碍,F91.1 反社会规范

      的品行障碍,F91.2对社会规范的局限性品行障碍]

      81.2 对立违抗性障碍[F91.3]

      81.9 其它或待分类的品行障碍[F91.8, F91.9]

      82 品行与情绪混合障碍[F92]

      83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F93]

      83.1 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F93.0]

      83.2 儿童恐惧症[F93.1]

      83.3 儿童社交恐惧症[F93.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83.9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情绪障碍[F93.8, F93.9]

      83.91 儿童广泛焦虑症[F93. 80儿童广泛性焦虑障碍]

      84 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

      84.1 选择性缄默症[F94.0]

      84.2 儿童反应性依恋障碍[F94.1]

      84.9 其它或待分类的儿童社会功能障碍[F94.8, F94.9]

      85 抽动障碍[F95]

      85.1 短暂性抽动障碍(抽动症)[F95.0]

      85.2 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F95.1]

      85.3 Tourette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F95.2]

      85.9 其它或待分类的抽动障碍[F95.9]

      86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障碍[F98其它童年和少年期的行为和情绪障碍]

      86.1 非器质性遗尿症[F98.0]

      86.2 非器质性遗粪症[F98.1]

      86.3 婴幼儿和童年喂食障碍[F98.2]

      86.4 婴幼儿和童年异食癖[F98.3]

      86.5 刻板性运动障碍[F98.4]

      86.6 口吃[F98.5]

      89 其它或待分类的童年和少年期精神障碍[F98.8,F98.9]

      8 其它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F09待分类的器质性精神障碍,F29 待分类的非器质

      性精神病,F99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0 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F29待分类的非器质性精神病]

      91 待分类的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2 其它心理卫生情况[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2.1 无精神病[--]

      92.2 诈病[Z76.5]

      92.3 [--]

      92.31 死亡[--]

      92.32 未遂[--]

      92.33 准 [--]

      92.4 自伤[X60-X84]

      92.5 病理性 [F23.9待分类的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92.6 病理性半醒状态[F51.8其它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92.9 其它或待分类的心理卫生情况[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99 待分类的其它精神障碍[F99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过于专业了点!呵呵

      情感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 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 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1.心情感动。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人情感于旧物,心惆怅以增虑。”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金兰之分,义深情感,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 2.人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晋 陆云 《与陆典书书》:“且念亲各尔分析,情感复结,悲叹而已。” 唐 白居易 《庭槐》诗:“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二章:“但是这种情感也以对英雄的景仰居多。”

      心理学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 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 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 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作用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 和复杂情绪。 情感在社会交往中的常见作用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当自己的行为引起对方情绪激动时,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此时应注意分辨是自己确实太过分了,还是对方情绪过敏了,或是对方故作激动等,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愤怒往往能使对方丧胆而让步。在社会交往中,要敢于见义勇为,敢于同恶人做斗争,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行窃,人们见义勇为,小偷往往被群众震慑而图谋难逞;有人软弱退让,小偷得寸进尺,抢了钱还要金首饰。大到政治交往也是如此,如近几年日本舆论界要求敢于对美国说“不”字,日本也做了一些尝试,证明邪不压正,对不讲理的人,态度 一些,对方往往会退让。 流泪能够换得对方的同情。《水浒》中有一则故事,李鬼冒充李逵打家劫舍,遇到真李逵,李鬼垂泪谎称家有老母需供养而换得宽恕。交往中,流泪加忏悔之辞,往往使听者心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应注意分辨是真诚的眼泪还是鳄鱼的眼泪。 恐惧能将人们的心拴在一起。应激环境中尤其如此,如唐山林西商店火灾证实,遇难者是在恐惧中挤成一堆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身亡。当恐惧事件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时,需临阵不慌,急中生智,果断地寻找应变措施。 对他人爆发的激烈的情感,能够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当下级因故发泄脾气或个别人胡搅蛮缠时,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可防止问题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一般说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有些情况下,当不需要这样的交往时,态度冷淡是中止交往的最好办法。 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俗话说“同病相怜”便是如此,就狭义讲,患同样疾病的人,在一起时很容易谈病史及用什么药较好等;就广义讲,当人感情相同时,很快便能寻找共同语言,一见倾心。 坦诚和坦白可以获得人的同情。社会交往中,诚实地承认错误,胜于强词夺理,狡辩令人讨厌并使问题更加复杂。毫不掩饰错误,常常得到谅解。如司法实践中,从来都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谈恋爱时,坦诚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坎坷经历,或者明言自己曾 失足,往往引起对方同情、理解而获得爱情。 多轮谈判当中,先由一个唱黑脸再由一个唱白脸,更容易达到预期目的。如唱黑险者先提出一些 的条件和要求,经过多个回合,再换唱白脸者做出某些“缓和”与“让步”,对手会认为比黑脸方案要好而最终接受白脸方案。 喜欢原则。当你喜欢某人时,你就会自动撤除障碍,去接近他,爱屋及乌,包括赞扬他的观点和所作所为,或者有求必应;反之,你会隐蔽自己,建立藩篱,远离你不喜欢的人。 嘻笑怒骂往往能达到目的,使对方难以抵抗,不战而降。常见于商业谈判及辩论。如抓住对方的弱点或犹豫不决时,选择对方意想不到的问题,四面出击,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使之屈服。 大智若愚常能得到对方更多的让步。常见于买东西和商业谈判中,装作不懂规则行情,提出傻乎乎的问题来讨价还价,对手觉得笨拙可爱而作出让步。

      情感成熟的标志

      情感情感成熟指人在个人需要无论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能够自觉地调节情感使之适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如需要得到满足不狂喜,需要未满足不怒不卑等。情感成熟标志着人的心理是健康的。每个人要社会化就应该使自己“情有节”,陶冶情操,尽快成熟自己的情感。赫洛克(E.Hurlock)认为情感成熟包括四个方面: 能够保持健康。自己可以管理好自身的健康,长期不懈地坚持锻炼身体,有效防止因身体疲劳、睡眠不足、头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情绪不稳。当有疾病时,具有战胜疾病的乐观心理。 能够控制环境。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环境约束,克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我行我素的思维方式;个人利益不违背集体利益,个人行为要符合行为规范,不能出口伤人、脏话连篇、一触即跳、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化解到无害的方面。人的情感是有两极性的,两极性情感不仅掼害自身健康,而消极性强的情感如愤怒、暴躁等可能伤害他人。要增强情操的调控作用,化解和防止产生过度的情绪,转化被压抑的情绪,使情绪具有社会感、责任感。 能够洞察理解社会。洞察和理解社会,可使人的智力不断增长,社会经验不断积累。社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大家为中心、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洞察和理解社会,会使自我更加自律、更加宽容、更加融合,情感更加成熟,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 概言之,情感成熟就是要求心理成熟。它要求每位即将或已经 的年轻人,告别在家靠父母、完全依赖父母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社会,依靠自我独立和修养,在社会风风雨雨的大课堂中摔打自己、锻炼自己,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同时也要学会管理他人(如让你做部门的领导),组织建立家庭并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从社会的单一消费者成为社会的合格建设者、生产者。

      情感的哲学本质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哲学本质: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进行分类。由于情感的核心内容是价值,人的情感主要应该根据它所反映的价值关系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根据价值的正负变化方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正向情感与负向情感。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如愉快、信任、感激、庆幸等;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如痛苦、鄙视、仇恨、嫉妒等。 2.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心境、热情与 。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感,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如绵绵柔情、闷闷不乐、耿耿于怀等;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它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感,如兴高采烈、欢欣鼓舞、孜孜不倦等; 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感,它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的、短暂的情感,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 3.根据价值的主导变量的不同,情感可分为 、情绪与感情。当主导变量是人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 ;当主导变量是环境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情绪;当主导变量是事物的品质特性时,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就是感情。例如,脏、乱、差的工作环境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绪;那些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尊敬与爱戴的感情,那些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的领导干部会引发人的仇视与嘲笑的感情;当机体缺乏食物时,人就会产生饥饿的心理体验,并形成对于食物的 ;当儿童成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自发地产生对于“独立”的 。 4.根据价值主体的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个人情感、集体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是指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集体情感是指集体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阶级情感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情感;社会情感是指社会成员对事物所产生的合成情感,民族情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情感。 5.根据事物基本价值类型的不同,情感可分为真感、善感和美感三种。真感是人对思维 物(如知识、思维方式等)所产生的情感;善感是人对行为 物(如行为、行为规范等)所产生的情感;美感是人对生理 物(如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所产生的情感。 6.根据价值的目标指向的不同,情感可分为对物情感、对人情感、对己情感和对特殊事物情感等四大类。对物情感包括喜欢、厌烦等;对人情感包括仇恨、嫉妒、爱戴等;对己情感包括自卑感、自豪感等。 7.根据价值的作用时期的不同,情感可分为追溯情感、现实情感和期望情感。追溯情感是指人对过去事物的情感,包括遗憾、庆幸、怀念等;现实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情感;期望情感是指人对未来事物的情感,包括自信、信任、绝望、期待等。 8.根据价值的动态变化的特点,可分为确定性情感、概率性情感。确定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确定 物的情感;概率性情感是指人对价值不确定 物的情感,包括迷茫感、神秘感等。 9.根据价值的层次的不同,情感可分为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和自我实现类情感四大类。温饱类情感包括酸、甜、苦、辣、热、冷、饿、渴、疼、痒、闷等;安全与健康类情感包括舒适感、安逸感、快活感、恐惧感、担心感、不安感等;人尊与自尊类情感包括自信感、自爱感、自豪感、尊佩感、友善感、思念感、自责感、孤独感、受骗感和受辱感等;自我实现类情感包括抱负感、使命感、成就感、超越感、失落感、受挫感、沉沦感等。

      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它相关的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性。 价值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辩证 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以价值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并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像商品的价格以其价值为基础并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一样。 情感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仅局限于庸俗的礼品交换、空洞的书信来往或虚伪的礼节礼貌,而没有具体的利益联系内容,则友情是不能持久的,迟早要消退的;朋友之间即使原来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情感对价值的反作用

      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1、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 ,时间一长,这种 可能真的基本上消失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也确实发生了改变或转移;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并主动与之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同时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甚至有意中断已经存在的互利互惠的利益关系;人有时在某一个地方工作或生活得不开心,就主动辞职或搬家,并能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只能有条件地和相对有限度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人在情感驱动下所进行的价值创造活动必须严格地遵循基本的价值规律,并在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

      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情感的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的异步性 如果价值形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新情感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新情感的产生、发展与消失并不能与新价值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迟滞一段时间。例如,当一个陌生人突然成为你的妹夫或连襟时,你对他的亲情通常不会马上建立起来;人通常会留恋或怀念那些已经离别或逝世的老朋友。 2.量度上的差异性 如果价值量发生了变动,情感的强度难以与之保持同步变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钟爱男性的伤害或遗弃后3.方式上的局限性 价值关系的变化方式是无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却是有限的。人有时对于某些复杂的、隐含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不了情感,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例如,当受到某些有毒物质的伤害时,人往往感觉不到;当受到指桑骂槐的攻击时,人有时还蒙在鼓里;当购买商品受到他人“温柔”地宰一刀时,人或许还感谢他的“优惠”价格;当面临灭顶之灾时,人或许还在寻欢作乐。 3.机制上的异化性 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 产生怪癖、虚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好了,今天关于“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求尽可能多的精神疾病的名称。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