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却说不知道、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情感语录 admin 79次浏览

    以前我一直以为在人际交往之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代表着坦诚,开放,信任,友好,乐于分享。

    在生活中,我也认真实践着这个信念,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比如在工作之中,我喜欢手把手带团队的成员,遇到挑战必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回到家里带孩子也是亲力亲为,喜欢包办替代。

    结果呢,团队和孩子对我都很依赖,我自己不堪其累,在成长的路上我们都备受挫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我的这个理念和行为,正如霍妮提到的,我被基本焦虑导致的不确定感和孤独感左右着,采用了接近他人的行为模式,我对外界的关爱和肯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渴求,这使得我主动为他人提供额外的帮助和照顾。

    换句话说,我比那些所谓需要我的人更需要他们。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的潜意识当中有一种想法,我不相信我的团队,我不相信我的孩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且,看上去我积极行动勤快无比,其实这正是一种极度的懒惰。

    潜意识里,我不想收拾烂摊子,所以就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力求把所有的事情做好。

    我很少回答“我不知道”,我感觉“不知道”这个回答会贬损我的智商。即便我真的不知道,我也要查找各种资料,找到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好为人师说得就是我没错了。

    “我不知道。”

    这是电影《父亲的遗赠》当中让我感触特别深刻的一句话。明明皮大叔知道好友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吵架,但是当他的太太问他原因的时候,他竟然来了一句,“我不知道。”

    而且多个场景中皮大叔都用“我不知道”来回答他人的疑问。对有着全视角的观众来说,他明明是知道具体原因的啊,可他就是用这么一句“我不知道”做结束语。

    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不知道”并不一定是无知,也许有时候代表的是一种无奈,有的时候代表的是我不想说。

    当一个人明明知道,却说“我不知道”的时候,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一个人只有心里十分明白的时候才能有能力且肯定的说出不知道三个字。当一个人的焦虑指数太高,别人一问就忍不住回答,告诉人家答案了

    生活当中,有太多像我这样急于做出判断,好为人师、爱指手画脚的人了,真正有包容心有耐心的人很少。

    当一个人说出“我不知道”的时候,对方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原本事不关己,只是随便问问,如果不知道也无伤大雅。知道了,反而平添了很多烦恼,所以就停止问询。

    另外一种是增加了好奇心,觉得这个事情和自己有关,增加了探索欲望,反而会自己去寻找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带孩子,作为大人我们总感觉自己无所不知,经常会主动的去教导孩子,更不要说当孩子跟我们提问题时。

    当孩子问我一个问题,我所说出来的答案只是我认为的答案,而且只是唯一的一个。相反,如果我放下我的焦虑,不替代孩子去探索,去体验,那么孩子可能会得到更多的答案,而且在寻找无数个答案的过程,他就乐在其中。

    我打算从明天开始,偶尔尝试着用微笑回应,“我不知道”。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知道却说不知道、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