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患重度抑郁、别让孩子成为爱的代价

    恋爱技巧 admin 52次浏览

    12岁的郭紫云,被奶奶和姑姑架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连续一周没有进食了,吃什么吐什么的她虚弱无力到抬不起头;而剧烈的头疼让她想撞墙。

    几番检查做下来,找不到她身体上的任何问题,父亲郭佰彦觉得,她不过就是胃不舒服而已。

    经验丰富的医生建议郭紫云的父亲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当心理医生问她,家里几口人的时候,父亲答7口,她答6口。

    在她心里,那消失的一口人,是她的母亲。

    在她三岁时去世了,每当她想妈妈,就会抱着妈妈的照片看上一会。

    而在父亲心里,多出来的一口人,是他再婚的妻子。

    当她的家庭背景摊开之后,这个12岁女孩的心事,也渐渐被打开。

    郭紫云家里排行老二,有个住寄宿学校的哥哥,和一个年幼贪玩的弟弟。

    父亲郭佰彦39岁,做着装修的工作,一个人要维持7口人的生计,日日忙碌,每天有接不完的催工电话和干不完的活,连回家吃顿饭都要趁着拉货的时间,吃完就走,跟女儿说不上几句话。

    女儿长到12岁,他不知道女儿喜欢吃什么,更不懂女儿的心事。

    从三年级就开始读寄宿学校的紫云,早熟而敏感,她渴望父亲的关心,又害怕耽误父亲赚钱,父亲想给她买好吃的,她觉得爸爸赚钱不易,总是拒绝。

    熟悉又陌生的两个人,因为紫云的一场病,才有了单独相处的机会。

    这场病,带给紫云的是无尽的黑暗,她甚至说出,人生没有意义。

    中度焦虑和重度抑郁,在这个12岁孩子的身上被诊断。

    这个故事,来自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一部记录儿童对抗疾病的纪录片。

    片子里这个12岁的女孩郭紫云因为母亲的离世,把更多的需求寄托在父亲身上,渴望得到理解和关注。

    可父亲身上承担的,不仅仅是爱,还有责任,一如他自己所说:“如果我很爱她们,但没有物质基础,没有用。”

    赚钱和陪伴像是跷跷板的两端,成年人试图小心翼翼维持它的平衡,但往往在二者产生冲突时,大多数人会选择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

    对父母来说,缺少物质基础,就无从谈论爱孩子;

    可对孩子来说,他们想要的,不过是一点点的关注、呵护和并不以牺牲大人事业为代价的爱,仅此而已。

    当陪伴妥协于事业

    要生存还是要陪伴,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是个艰难的抉择,因为生活的压力是推动成年人做选择的源动力。

    要生存还是陪伴,对孩子来说,也并不是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陪伴和爱是必需品。

    孩子不理解生存的压力,自然无法体会父母的两难,但父母又何曾体会过孩子对爱和陪伴的渴望?

    当我们选择忽视孩子爱的需求,只顾一路向事业高歌猛进,那我们总要承受牺牲孩子的代价。

    电视剧《加油,妈妈》中,吴越饰演的女强人苏青和事业老公李修平,就是一路追逐各自的事业,忽略孩子成长的父母典型。

    大儿子小夫,从小被保姆带大,缺乏父母的陪伴,但却被父母支配日常生活,从出生就开始罗列学习计划,一系列培训班让孩子不堪重负。

    得不到父母关心,又被支配着人生的小夫,变得越来越内向叛逆,这种极端在苏青偏向弟弟忽视他的过程里越发严重。

    在学校撕同学的书,迷恋赌博,犯错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引起妈妈的关注,想要多一些的关心。

    而父亲李修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不参与,还喜欢甩锅。

    家长群没参与过,小儿子幼儿园规则不熟悉,孩子犯错了,他推卸给妈妈,说自己帮不上什么忙。

    在外人看来,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苏青该是人生赢家,可事实是她和儿子的关系陷入冰点,两母子动辄剑拔弩张的对峙让人看了无比窒息。

    这窒息的一幕有母爱的缺失,也有父爱的不作为。

    这是牺牲陪伴和爱换取的代价。

    孩子的叛逆不是空穴来风,与父母的割裂不是突如其来,在一朝一夕父母不以为然的缺失中,孩子选择放弃自我,对抗父母。

    对爱的追求和渴望,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尤其是孩子。

    何炅曾说:“人为什么需要陪伴,因为有些陪伴是不能再生的,错过就错过了。”

    错过一棵树的生长,错过一朵花的盛开,错过一次太阳升起,我们还有机会重新来过;

    而错过孩子的成长,哪怕错过一次对他的关注,孩子的内心也可能会带着对爱的遗憾长大。

    有人爱用“搬起砖头就不能拥抱你 放下砖头就不能养活你”来形容选择的无奈,可也有人即便贫穷也没忘了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

    当贫穷遇到爱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我们总在权衡利弊中找寻利益最大化。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能被爱环绕才是最大的幸福。

    还记得那个“寒门贵子”庞众望吗?

    2017年,以总分744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男生。

    那年,清华大学校长亲自去他家接他,打开家门,一贫如洗的境况惹得众人当场落泪。

    卧病在床的母亲生活不能自理,患精神分裂症的父亲目光呆滞。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尽量维持生计。

    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庞众望靠捡垃圾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但当记者问他:“你害怕和别人讨论家里人的事吗?”

    他说:“我没觉得我家庭有哪一点是拿不出去的,有哪一点是不值得去讨论的,因为我妈妈那么好,我的每个亲人都那么好,我觉得他们应该羡慕。”

    他坦然地面对生活上的得失:“生活得困难一点,但是在亲情方面我受收获的更多,虽然失去了那种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得到的事情感,得比失多。”

    而他所有的淡定、自信和坦然,来源于她的母亲。

    瘫痪在床的母亲,无法赚取更多的钱给庞众望更好的生活,但她在面对困难时,告诉孩子:“你面对什么,就要去解决什么。总要走下去的。”

    为了给庞众望治疗心脏病,她坐在轮椅上让父母推着挨家挨户的借钱,日夜刺绣赚钱还债。

    母亲面对现实的平静接受,给了庞众望乐观的心态。

    在庞众望成长的路上,遭遇过母亲重病住院,自己生病,欠债拮据,但他没有想过放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

    是母亲的陪伴和鼓励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

    被爱包围的孩子,眼睛里有光,内心里有底,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坎坷和顺遂。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陪伴很温暖,它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的东西给你,那就是时间。”

    在时间的长河里,父母能够带给孩子的力量是源于知行合一的承诺;是无论再忙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关心的表达;是即便生活困苦但是一家人携手前行的乐观心态。

    陪孩子认真吃顿饭,远比给他钱买个玩具能让他开心;

    即使闲聊几句也比“我很忙”更抚慰孩子的心;

    孩子最懂“知足常乐”的道理。

    这句话,在庞众望身上看得到,在12岁郭紫云的身上也看体现的淋漓尽致。

    纪录片《大象出没的地方》的导演一年后重访郭紫云与父亲郭佰彦。

    故事有了不一样的发展。

    郭紫云转了学不再寄宿,每天都能回家跟家人在一起;

    喜欢工作不喜欢停下来的父亲也会在工作之余每隔两天就抽时间回家吃饭,跟她聊天。

    笑容渐渐回到了郭紫云的脸上,她的人生开始有了目标。

    导演在评论里写下“其实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治愈良药。”

    其实大多数父母,何尝不知道陪伴的重要,只是我们总在生存和陪伴之间两难。

    可孩子想要的陪伴,却并不是父母以牺牲事业为代价的形影不离。

    孩子需要的是关注,是及时回应,是承诺,是交流,哪怕几句闲聊和一句关心,哪怕一次一起看电视的乐趣。

    只要出自真心,只要彼此真诚。

    当我们误以为用物质代替陪伴的方式足以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

    这是我们的武断。

    让我们把自己的时间掰开揉碎,我们总能找到一些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爱的瞬间。

    给钱还是给爱和陪伴,是成年人的选择题,不要让孩子承担选择后的代价,天平的两端不一定非得分毫不差,偶尔这边多一点,偶尔那边少一点,重要的是我们真诚的付出一点时间和陪伴,孩子一定会在爱的沁润下理解天平为什么时而倾斜。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 转载请注明12岁女孩患重度抑郁、别让孩子成为爱的代价
    喜欢 (0)
    皖ICP备2022016281号-13